概要
本课程《现代文明与人类未来》,是继103-104年度之磨课师课程《生命教育—生命不设限》后,全新规划设计之生命教育导向之MOOC课程,承旭本校生命教育理念,设计具有生命教育导向与特色之磨课师课程,以建立华语世界生命教育MOOCs的品牌标竿。 从生命教育根本层次—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文明的二律背反与根本矛盾,反省现代人所面临的基本存在处境。运用两难式的生存困境的动漫故事设计,做为每周课程讨论与学习的引导动机。两位老师以相声对话的方式,以争锋相对的辩论形式,进入每周课程讲述与讨论,展开各项现代人类基本处境问题的争议。
课程目标
(一)察觉与反省人类生存的基本处境,提升学生对现代人生命存在处境的自觉能力与敏锐洞察力。
(二)明了在著名经典著作中对人类基本处境的深刻洞察与分析,透过经典中著名观点的对话与反思,以提升学生解决现代人生命处境问题的文化素养。
(三)通过世界观层次、社会层次,以及个体层次等三个层次的全面反省,对现代人基本存在处境及其争议进行透彻理解、诠释与剖析,以提升学生对人类处境具备全人式的体悟与批判思考能力。
(四)以「文明冲突之解决」与「永续发展之追寻」两个面向作为归结现代人基本处境的两个目标或出口,以此培育学生面对当代人之处境所应具备的文明永续素养。
授课教师
邹川雄 | 学经历 | 台湾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博士 南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南华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长 南华大学研究发展处长 南华大学教学发中心主任 南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 |
现职 |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系副教授 南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学门召集人 南华大学教务长 | |
研究专长 | 生命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经典诠释、高等教育研究、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质性研究、社会批判理论、当代社会思潮 | |
周 平 | 学经历 | 美国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社会学 博士 国防部示范乐队暨交响乐团专任低音号手 台北唐山乐集二胡专任教师 佛光大学社会学系兼任助理教授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台东大学区域政策与发展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研究所兼任副教授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暨社会学研究所系主任兼所长 南华大学国际及两岸交流处长 台湾高教产业工会理事 台湾社会学会理事 |
现职 | 南华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副教授 | |
研究专长 | 台湾社会史、佛教中观哲学、地方产业田野调查、教育社会学、社会学理论、笑话社会学、音乐社会学、动物社会学等 |
课程进度表
1 Section:现代文明的历史渊源
2 Section:认识现代文明的核心观点
3 Section: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家
4 Section:现代生活中的信任机制
5 Section:现代性的自我认同
6 Section:现代性与亲密关系的转变
7 Section: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
8 Section:现代人的医疗健康与环境永续
9 Section:结论
10 Section:期末考试
课程内容
若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入手,也许我们可以从所谓「哲学人类学」的基本预设出发,来探究现代人的基本处境。所谓哲学人类学的基本预设,正是指从人类作为一个特殊物种,这个物种落于与其他物种与生态的交互关系中,我们可以探究这个物种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联。基础上来反思现代人的基本存在处境。也就意味著,现代文明之预设导致人类今日面临许多难以解决的大问题(big questions),如全球暖化、文明冲突、环境破坏、战争、恐怖主义、贫穷问题、能源危机、粮食问题、食安问题、健康医疗、肥胖、动物权与动物福利、生死相关议题,以及地球永续发展等林林总总议题。事实上这些问题的诊断与解决,均需要放入现代人基本存在处境(哲学人类学意义下)来考量。基于上述的基本教学理念,我们订立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一) 察觉与反省人类生存的基本处境,提升学生对现代人生命存在处境的自觉能力与敏锐洞察力。
(二) 明了在著名经典著作中对人类基本处境的深刻洞察与分析,透过经典的反思与诠释,以提升学生理解现代人处境的文化涵养。
(三) 通过世界观层次、社会层次,以及个体层次的全面反省,对现代人基本处境的争议进行透彻剖析,以提升学生对人类处境具备全局式的批判思考能力。
(四) 以「文明冲突之解决」与「永续发展之追寻」两个面向作为归结现代人基本处境的两个目标或出口,以此培育学生面对当代人之处境所应具备的文明永续素养。
上课形式
本课程分为七个主要单元,每个单元将由数个小单元所组成,每个小单元提供一段15~30分钟的视频影片,在每一小单元当中每5至8分钟中间会有个课程小Quiz可以让修课的同学加深对课程记忆与印象。
评分标准
【一般兴趣修课学员】
1.每周测验 30%
2.每周作业 40%
3.线上期末考试 30%
【通识学分生】
1.每周测验 30%
2.每周作业 40%
3.实体期末考试 30% (考试时间待确认后,另行公布)
※学习平台之课程总成绩仅供通识学分生参考,依据各校之学期成绩相关规范,学分生的课程总成绩请依照学生所属学校教务系统登载之分数为主。
通过标准
课程及格标准:60分满分:100分
先修科目或先备能力
(一)具备高中毕业程度以上的中文语文读写能力与思考能力
(二)对自我及他人生命的发展与意义具有高度探索兴趣
(三)对个体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具备基础的通识素养
(四)对抽象思维以及对立辩证思维具备高度兴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