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韌自1960年代的「民族科學」研究取徑,乃是從文化的脈絡中去理解其對世界之認識與解釋,它是促成現代科學和原住民知識對話的重要開端,而隨著發展典範的轉移,以及對現代科學的反省,1980年代國際社會對於「原住民生態知識」的關注更加提升,並在1990年代開始蓬勃興起。如何認識原住民生態知識,啟發人地關係的深層思考,並使其結合至當代的資源治理,以增加人類解決環境問題的有限能力,已成為當代跨學科共同關心議題。
另一方面,「去中心化」於1980年代後成為許多國家所追求的一種政治價值和經濟目標,在保育的論述裡,以中央集權結合科學絕對權威的自然資源管理遭受到挑戰,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遂成為一種新趨勢,它也成為替代性發展中一個熱門的選項,因為它意味著地方獲得權力,參與決策的開始,從而也有了重新思考「何謂發展?」並自己決定「對自己而言什麼是好的發展?」「要如何發展?」的機會,而在台灣,許多原住民族面臨的議題,更和能否成功結合原住民知識於社區自然資源管理走出新的發展模式有極大的關係。
因此,本課程希望結合國際文獻與台灣案例的介紹,使學生可以認識原住民生態知識與社區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及研究案例,進而對照台灣社會的相關公共議題,思考台灣社會尋求更多元之發展模式的可能性。
1. 使學生能夠瞭解原住民生態知識(TEK)研究學理,並熟悉重要案例。
2. 使學生能夠社區自然資源管理(CBNRM)的學理,並熟悉重要案例。
3. 使學生能夠運用這些學理案例,思考台灣當前相關的公共議題。
教師中文姓名
官大偉
教師英文姓名
KUAN Da-wei
現職: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
最高學歷:美國夏威夷大學地理學博士 教學領域:民族政策、民族地理、原住民空間研究、社區自然資源管理
官大偉為泰雅族人,美國夏威夷大學地理學博士,現為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研究教學領域為:民族政策、民族地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原住民空間研究、原住民社區製圖、社區自然資源管理等。致力在原住民族土地議題上結合學術研究、教學與社會實踐,同時也實際和許多部落合作進行傳統領域調查與社區發展的計畫。在文化生態、土地政策等共同主題上,近年來亦嘗試進行和菲律賓、紐西蘭、夏威夷等太平洋地區的比較研究。
單元 1:原住民族、TEK、CBNRM之理論背景
單元 2:土壤、地形、水文相關之原住民生態知識研究
單元 3:動、植物以及農業相關之原住民生態知識研究
單元 4:社區的意涵、參與的階梯以及賦權的意義
單元 5:資源的界定、在地監督、共享規範與自主治理
單元 6:共同治理—跨尺度與跨文化的挑戰
本課程分為六個主要單元,每個單元將由數個小單元所組成,每個小單元提供一段10~30分鐘的影片。每週配合課程內容提供隨堂測驗,以幫助學習者快速確認是否瞭解上課內容,另安排各單元作業與期末考、用以考核學習成果,考核標準請參見「評分標準說明」。
平時測驗:20%
在每一單元結束後隨堂進行測驗。
平時作業:50%
在每一單元之後指定作業。
依照名詞解釋與申論題,主要檢視學生對於相關理論、實際案例內容的記憶與理解闡述能力。
期末考:30%
本課程無需背景知識,適合所有對原住民族文化、自然資源管理有興趣的同學修習。
本課程證書費用:250元
如何申請證書?
1.點選右上方的「小白人」。
2.點選「證書下載」。
3.畫面即會轉到申請證書系統中,請點選「我要申請證書」。
4.點選「我要搜尋」開始申請證書。
詳細證書下載流程說明請點這裡